​以新质生产力赋能福建新型工业化发展
来源:福建日报 时间:2024-10-08 13:50

  中共福建省委关于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的决定提出,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完善新型工业化推进机制,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可以推动工业向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方向发展,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强大物质基础。新时代新征程,福建要紧紧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机遇,因地制宜地发展新质生产力,为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注入强大动力,推动新型工业化不断取得新突破新成效。

   一、新质生产力赋能福建新型工业化的内在驱动力 

  在新一轮科技产业变革的浪潮中,新质生产力主要通过新技术、新产业和新要素,为新型工业化发展注入新的动能。福建要加快培育新技术新业态,推动新质生产力赋能新型工业化发展,推动福建工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新质生产力为新型工业化提供新技术动力。新质生产力是基于新一轮科技产业革命,与新型工业化相适应的先进生产力,是推动新型工业化进程的内生动力。新质生产力通过新技术推动传统产业生产流程自动化、智能化和高效化,加速向高附加值、高效益转型。新质生产力还能催生新业态新模式,提供更高质量、更高效率的产品和服务,促进消费升级和市场变革。近年来,福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持以科技之强提升创新之效,全社会研发投入超千亿元。产业数字化转型持续加快,培育壮大一批工业互联网平台和数字化转型运营商,每年推进省重点技改项目1000项以上,推动传统产业“智改数转”,打造制造新业态,注入新动能。

  新质生产力为新型工业化提供新产业支撑。构成新质生产力的新产业主要是基于前沿重大科技创新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包括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人工智能、量子信息、未来空间等未来产业。它们具有创新活跃、技术密集、带动力强、附加值高、前景广阔等特征,代表着产业发展的方向,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为新型工业化发展壮大提供强大的产业支撑。近年来,福建战略性新兴产业蓬勃发展,2023年增加值占规上工业产值比重28.3%,已有工业战略性新兴企业3628家,建成4个国家级和17个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锂电池、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等重点领域涌现了一批全国知名的龙头企业。前瞻谋划量子信息、6G、基因与生物技术等未来产业,积极打造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未来产业集群和原始创新策源地。

  新质生产力为新型工业化提供新要素保障。新质生产力的要素除了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等传统要素,也包括数据等新型要素。新劳动者、新劳动资料、新劳动对象和新生产工具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将全面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实现更高水平的生产力要素协同匹配。数据作为新型生产要素,在生产中对其他要素形成互补和替代,在很大程度上重塑生产方式,为新型工业化提供新的动能。近年来,福建劳动力素质持续提升、存量土地加快盘活、资本市场不断壮大,传统要素加快提升。同时,加快建设省市公共数据汇聚共享平台,大数据交易所投入运行,累计数据交易额突破5亿元,2023年全省数字经济增加值达2.9万亿元,数据要素实现突破发展。

  二、以新质生产力谱写福建新型工业化发展新辉煌 

  新型工业化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任务。福建要加快形成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把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贯穿新型工业化全过程,以新担当新作为创造福建工业发展新辉煌。

  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夯实工业化的创新根基。加强科技创新,按照战略科技力量的方向加快组建和发展一批国家重点实验室、省级重点实验室,抢占未来科技发展的“无人区”和制高点,使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成果竞相涌现。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新型举国体制的作用,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围绕重点产业开展关键缺失环节与核心技术联合攻关。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以重大科技创新为引领,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加快科技创新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科学布局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防止在新兴产业出现布局空白和重复布局,推动科技创新“关键变量”成为产业创新的“最大增量”。

  以因地制宜为原则,统筹谋划各类产业发展。从福建实际出发,先立后破、分类指导,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及时将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到具体产业和产业链上。做大做强优势产业,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是要忽视、放弃传统产业,要充分发挥资源禀赋、产业基础优势,一业一策实施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拓展先进装备制造、石油化工、现代纺织服装等传统产业优势,提升福建制造的影响力和国际美誉度。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低空经济等产业,打造一批特色鲜明、优势互补、结构合理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前瞻布局未来产业,积极布局前沿科学问题研究与技术研发,加快试点未来产业的应用场景,形成代表新质生产力的未来产业生态。

  以产业安全为根本,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布局产业链,开展产业链梳理分析,找准“卡脖子”“掉链子”薄弱环节,深入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和重大技术装备攻关工程。加强链主企业培育,吸引链主企业参与重大战略、重大工程,带动中小企业有序衔接,将链主企业打造成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主力军。加快设备更新改造,实施大规模设备更新行动方案,聚焦钢铁、建材、轻纺、电子等行业,对标国际先进水平实施技术改造,大力推动生产设备更新。完善产业安全发展环境,开展重点领域产业竞争力调查和产业安全评估,建立健全产业救济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强产业链关键环节产能储备和备份,保证产业体系自主可控、安全可靠。

  以双化协同为目标,加快数字化绿色化转型。优化生产要素配置方式,以数字要素和绿色要素加速工业转型升级。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围绕数据要素的生成、采集、存储、加工、分析与服务等系列增值环节,形成数据形态的新质生产力,积极发展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产业。坚定不移走绿色发展之路,加快绿色科技创新和先进绿色技术推广应用,做强绿色制造业、壮大绿色能源产业,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和供应链。打破数字化与绿色化之间的制度技术壁垒,推动5G、工业互联网、大数据等数字技术与环境污染治理、清洁煤发电、碳采集、碳封存等绿色技术的深度融合,加速数字化绿色化协同发展。

  (作者系福建社会科学院华侨华人研究所研究员)

附件下载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