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升级提速,新兴产业崛起
来源:厦门日报 时间:2023-12-19 15:28

  经过45年的发展

  厦门工业经济已经形成良好基础

  且发展态势良好

  先进制造业占比高,电子信息、机械装备产业是厦门的支柱产业,占全市工业产值总量60%以上;

  质量效益稳步提高,近三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及利润总额年均分别增长13.9%和9.3%;

  优质企业规模壮大,重点产业龙头企业带动示范较强,基本形成了以园区为载体,以龙头骨干企业为主导,中小企业配套的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态势。

  ▲火炬(翔安)产业区成为产业的“聚宝盆” 。

  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引擎

  为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提供了强大动力

  改革开放45年来

  作为各个行业的“火车头”

  工业的发展不断推动社会进步

  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45年里,厦门从一个以传统加工为主的地区发展成为一个高新技术产业聚集地,工业经济发展经历了从“加工”到“制造”再到“创造”的转变。

  厦门市工业和信息化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近年来,厦门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升级,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加速发展,逐步培育形成以电子、机械产业为主导,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等新兴产业为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在全市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了主导作用。

  ▲1982年东渡港码头。

  ▲2005年,火炬(翔安)产业区通用厂房开工。

  实施创新驱动

  产业结构持续优化

  工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制造业逐步向高端化、智能化方向发展。根据厦门市工业和信息化局提供的数据显示:当前,厦门市共有35个工业行业大类,其中有制造业大类行业31个,2022年前十大行业营业收入占比76%。截至2022年,厦门市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58%,其中,电子信息制造业增加值占比33%,机械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占比25%,成为两大支柱产业。

  厦门市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发展科技创新,高技术产业加速发展。2019年—2022年,规模以上高技术产业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分别是40.3%、39.8%、42.6%、42.2%。其中生物医药发展成效明显,2019年以来,连续三年受国务院办公厅督察激励;2022年,厦门市推动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有力有效,再次入选国务院大力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真抓实干、成效显著督察激励名单。

  战略性新兴产业明显提速。2020年—2022年,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走上快车道,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分别为33.9%、47.2%、49.4%。新能源产业继续保持高速增长,成为对我市工业经济增长贡献最大的行业。2020年—2022年,新能源产业实现产值分别为379.7亿元、478.9亿元、602亿元,年均增长25.9%。

  研究发展周期

  建立健全政策“套餐”

  厦门市工业发展既追求经济总量和速度的增长,也注重经济发展质量与效益的提升,工业经济总量、质量、速度三个方面协调发展,稳步提升。2016、2017、2019、2020、2021年度先后五次获评“促进工业稳增长和转型升级、实施技术改造成效明显的地方”。

  经济效益持续增长。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末,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896家,规模以上工业产值8986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分别比2019年末年均增长11.1%、8.8%。2021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拥有资产8923亿元,实现利税总额773亿元,相比2019年,年均增长12.6%、14.4%。投入产出成效明显,截至2022年末,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307.45,比2019年末增加42.22个点。

  产业政策配套较系统。在推进工业经济发展的同时,我市持续强化重点产业发展周期研究,建立健全扶持重点产业发展完整的政策“套餐”。目前,基本形成从二产招商引资、项目落地建设投产到企业增产增效、梯次培育、数字化绿色化转型、创新发展、开拓市场、融通发展,再到形成产业链、产业集群、产业结构升级,及至产业安全等全周期发展政策体系。

  同时,厦门建立了金砖国家新工业革命伙伴关系创新基地,这是福建和厦门实现更高水平对外开放的重大历史机遇。自改革开放以来,厦门的工业经济发展取得显著成就,已经成为中国经济的重要增长极之一。

  回顾过去45年改革开放

  厦门工业发展的历程

  大致可以分为四个时期

  (一)发展起步期(1978-1985年)——聚焦轻工业,产值三倍增长

  1980年,党中央和国务院决定在厦门市湖里区设立2.5平方公里的经济特区,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试验田”。这一时期,厦门工业发展着力于轻工业,以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为主,同时出现了少量“三资”工业企业。工业规模从1978年全市独立核算工业企业总产值6.52亿元增加到1985年的21.38亿元。

  (二)快速增长期(1986-2000年)——重工业比重大幅上升,年均增长近三成

  这一时期,重工业的比重大幅上升,“三资”企业大量增加,对外出口的比重大幅上升,厦门市逐渐形成了以外向型经济为主的工业结构,产品不断丰富,产值不断提高,速度持续增长,工业经济保持快速的上升势头,工业产值规模从1986年全部独立核算工业企业产值23.83亿元,增加到2000年的699.68亿元,增长28.36倍,年平均增长29.7%。

  (三)调整回稳期(2001-2014年)——做大向做强转变,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增长5倍

  这一时期,厦门市坚持优先发展工业,以工业带动第三产业,提升第一产业,充分利用海西这个重要交流平台,发挥经济特区的龙头带动作用,强基础、增优势,调结构、促投资,主动对接台湾,推动工业集聚,力促产业升级,工业发展开始从做大向做强转变。厦门规模以上工业产值规模从803.29亿元增加到4894.93亿元,增长5.1倍,年平均增速回落至16.3%。

  (四)提质转型期(2015年至今)——提质换挡,帮扶企业稳增长、促转型

  这一时期,面临国内外市场需求不足、经济下行压力较大、转型升级和“三去一降一补”任务等挑战,厦门出台一系列稳增长、促转型的政策措施,进一步明确了产业发展重点,加大对企业的帮扶,工业经济由快速增长逐步转向速度趋稳、质量提升,呈现明显的“提质换挡”特征。

  74.8%

  工业分布在全市6个行政区,工业总产值各区占比分别是:海沧22.8%、集美13.4%、同安12.1%、翔安3.9%、湖里3.2%、思明2.7%;1个高新区(火炬工业总产值占41.2%)。岛外四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占全市的74.8%(火炬增加值分解到6个行政区核算,各区增加值占比:海沧28.3%、湖里19.9%、翔安19.6%、集美13.8%、同安13.1%、思明5.3%),工业已全面实现跨岛发展。

  165家

  从特色企业看,国家级专精特新重点“小巨人”31家,数量位列全省第1。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165家,数量位列全省第1。国家单项冠军企业14家(2022年新增4家,占全省40%)。2023年海辰储能成为“独角兽”企业,成为我市第一家“独角兽”企业。

  60%

  分行业看,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制造业三个行业为近年来支撑我市工业投资增长的主要力量,约占全市工业投资的60%。分领域看,近三年重点投资区域为火炬高新区、海沧区,合计完成投资占全市工业投资的75%以上。

附件下载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