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索 引 号:FJ00103-0900-2023-00105
- 文号:闽工信建议〔2023〕38号
- 发布机构:福建省工业和信息化厅
- 生成日期:2023-04-17
杜振洪代表:
《关于聚焦福建省重点产业加速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建议》(第1027号)收悉,感谢您对加快我省重点产业发展、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相关工作的关心和支持。您的建议由我厅会同省市场监管局、教育厅、发改委、科技厅办理。现将有关情况汇总答复如下:
一、推动我省制造业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的主要工作情况
近年来,在省委和省政府的领导下,我省全力推动产业体系升级发展,加快建设先进制造业强省,持续推进支柱产业发展壮大和产业链提质增效。2022年,全省工业增加值1.96万亿元,总量全国第6位;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5.7%,增速稳居东部地区第1位;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超过1/3,对全省经济发展起到“压舱石”“稳定器”作用。
(一)精准施策提高产业发展水平。一是聚焦《福建省“十四五”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专项规划》,配套制定石化、生物医药等9个行业行动计划,实行“一产业、一规划、一政策、一专班”工作机制,明确专人负责、借助专家力量、落实专项资金、组织专题研究、强化专项督促,促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集成电路、纺织鞋服、石化、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电动船舶等产业加快发展,产值3000亿元以上的产业集群达8个,5个产业集群入围首批国家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二是加快实施《福建省“十四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项规划》,实施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项目265项、总投资2993亿元,已建成投产56个,全年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长15.5%。三是开展新一轮产业梳理,完成15个主要行业发展情况报告,形成重点产业链图和产业布局图,在全国率先出台电动船舶全产业链支持政策,我省被列入全国电动船舶产业发展重点地区先行先试;宁德市入选全国首批产业链供应链建设试点城市。四是推动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设立“技改贷”“科技贷”等专项政策,加快项目的审批授信和签约投放,缓解企业转型升级、科技创新融资难题,“技改贷”累计已签约项目235项、金额292.3亿元,受益企业融资成本平均下降41.2%;“科技贷”累计发放客户3210户、投放金额232.7亿元。
(二)创新驱动加快产业转型升级。一是强化科技基础支撑,安排专项资助经费6000万元,组织实施“面向自主无人系统的高端智能控制器研发与产业化应用”和“大功率氢燃料电池重卡研发及产业化”等13个重大专项项目支持制造业“卡脖子”关键技术攻关。二是建设高水平科创平台,修订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管理办法,新认定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2家和省企业技术中心71家,4家企业获评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围绕我省产业创新需求,在能源材料、光电信息、化学工程、能源器件、生物制品、柔性电子等制造业领域高水平建设6家省创新实验室;通过省部会商、院地合作等方式建设中科院海西研究院、泉州装备所、机械研究总院海西分院、泉州华中科技大学智能制造研究院等一批高水平智能制造科技创新平台。三是提升自主创新能力,7家企业入选国家智能制造示范工厂揭榜单位,18个项目入选国家智能制造优秀场景,入选数分别居全国第1和第2位。龙合智能装备制造、万物智联科技分别获得全国智能制造创新大赛二等奖、三等奖。举办“创响福建”中小企业创新创业大赛,21个项目入选全国大赛500强、数量居全国第3位。鼓励和支持我省龙头企业参与制造业领域国际标准、国家标准、省地方标准的制修订,通过省标准化资金给予专项补助,批准发布《移动服务机器人运用技术要求》《智能信包箱技术规范》《地面移动机器人视觉系统成像性能检测方法》等省地方标准。四是加强复合型人才培养,调整优化学科专业结构设置,鼓励高校加强纺织服装、食品加工、新材料、新能源、新能源汽车等领域学科专业建设,培育紧密对接产业链的应用型特色专业,全省已立项建设首批省级现代产业学院21个、产教融合实训基地66个、高职院校产业学院试点项目104个。遴选“产业领军团队”25个,选送7支代表队参加全国工业机器人技术应用技能决赛,取得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3项,获奖率100%。
(三)数字赋能推动产业融合发展。一是成立产业数字化转型专班,出台推进工业数字化转型三年行动计划和九条措施,引进落地中国工业互联网研究院福建分院和国家工业大数据中心福建分中心。制定标识解析建设应用指南,推进140个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项目建设,推广先进典型示范标杆,11家企业入选工信部、财政部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数量居全国第2位;11个项目入选工信部物联网试点示范、数量居全国第2位,入选国家级工业互联网平台6个,新增省级工业互联网示范平台5个、融合发展标杆企业60家。二是列入国家工业数据安全管理首批试点省份,指导17家试点企业开展工业数据分类分级、风险监测评估、安全防范处置等工作;参与编制工业互联网数据交换共享安全团体标准,推进数字安全产业发展,从技术创新、企业培育、项目招商、平台引进、产业活动等方面加强扶持培育;组织实施数据安全领域产业化重点项目,发布软件行业安全生产管理指南,首次实施软件业关键技术攻关及产业化项目21个。
(四)扩大投资增强产业发展支撑。一是制定深化民企对接工作计划,组建7个重点领域工作专班,确定首批36个招商工作重点县(市、区),梳理集成电路、新能源汽车等15条产业链招商图谱,提出强链补链延链的招商重点和目标企业265家。举办第十二届民企产业项目洽谈会,全年新对接民企项目2848个,计划投资超1万亿元,已开工2756个,开工率96.8%。二是新增10个园区标准化建设试点,全面推进园区标准化建设十大专项行动,园区承载力不断提升,新材料(不锈钢)-福安湾坞不锈钢新材料产业园列入国家第十批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三是落实“全系统、全覆盖、全过程”“省市县联动”抓项目工作机制,建立280项、总投资超1.1万亿元的10亿元以上重大工业项目台账,新开工中沙古雷乙烯等重点项目2920个、总投资9223亿元,建成投产天马AMOLED等重点项目1166个、总投资2913亿元,达产后可年新增产值2733亿元。四是扩大重点技改项目支持范围,对省级以上专精特新企业、工业互联网标杆、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标杆、制造业单项冠军以及产业领军团队所在企业项目取消投资额条件限制,共组织实施省重点技改项目1442项、总投资4584亿元,项目达产后预计可年新增销售收入8359亿元。
(五)多措并举增强市场主体活力。一是加强企业梯度培育,深入培优扶强龙头企业,先后发布五批次196家工业龙头企业、665家龙头培育企业,支持龙头企业开展上下游产能对接、产品互采、协作配套,营收超百亿工业企业总数达67家,龙头企业对全省规上工业营收增长的贡献率达38.2%。组织实施专精特新企业提升工程,新认定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384家,培育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32家和重点“小巨人”企业11家,新认定省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产品)52家,新增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产品)10家。二是加强项目要素保障,健全完善各省直部门协作联动机制,及时协调解决企业用地用林用海用工用能环保贷款等问题。举办4期投融资对接活动和7期主题沙龙,推动各地开展产融对接活动100多场次、对接金额超2000亿元。积极争取国家制造业专项贷款,5个项目获得65.3亿元授信支持。落实应收账款融资奖励政策,帮助400多家中小企业融资超30亿元。三是加强一线帮扶服务,健全完善“456”挂钩联系精准服务企业机制,组织工作小分队下沉一线,帮助协调解决各类问题。强化879家省重点产业链供应链“白名单”企业服务保障,加强停减产企业帮扶。提升“党企新时空·政企直通车”平台服务效能,入选“中国改革2022年度特别案例”,为超50万家次企业提供政策“点对点”推送服务,全年受理企业诉求5264件、办结率99.6%。加强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8个基地、15个平台分别上榜国家小型微型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数量均居全国第2位。四是加强助企降本减负,出台减轻企业负担13条措施,全年为企业减负超1500亿元。开展清欠专项行动,全省拖欠中小企业的无分歧欠款清偿率、化解率均达100%。落实疫情期间国家缓缴、减免税收等政策,全省退减降缓缴税费超1000亿元。
二、下一步工作重点
下一步,我厅将会同省市场监管局、教育厅、发改委、科技厅,认真吸纳您的宝贵意见建议,进一步聚焦我省重点产业,加速促进转型升级,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着力推进高端转型抢占竞争制高点。统筹推进强基础、补短板、锻长板、育集群、建生态,加快新旧动能接续转换,深入实施制造业竞争力提升行动,加快推动制造业从数量扩张向质量提高转变。一是深入推进智能制造,推动优势企业开展智能制造示范工厂建设,补齐关键技术短板;积极培育智能制造系统集成服务商,重点围绕机械装备、纺织服装、食品、陶瓷等传统产业,为企业提供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改造方案;重点围绕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领域,进一步完善首台(套)相关政策,健全首台(套)装备目录体系。二是加快发展服务型制造,引导制造业企业加快发展定制化服务、总集成总承包、全生命周期管理、共享制造等服务型制造典型模式,鼓励企业加强工业设计中心建设,进一步发挥国家陶瓷工业设计研究院公共服务能力,指导竹木、钟表行业创建国家工业设计研究院。三是巩固提升集群发展水平,继续壮大纺织服装、现代钢铁、农副产品精深加工、湄洲湾和古雷石化一体化、集成电路和光电、高端装备等8个产值超3000亿元的产业集群,依托宁德时代等龙头企业,建设锂电新能源、化纤新材料、不锈钢新材料等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促进新能源电池技术和产业规模持续保持领先。
(二)着力推动产业链供应链优化升级。强化推进“十四五”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专项规划和9个行业行动计划落实,增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一是推动重点产业加快发展。发挥重点产业省级专项协调小组作用,协调解决困难问题,推动产业提速发展。电子信息产业围绕集成电路、面板等薄弱环节,突出“增芯强屏”延链补链,加快发展“芯屏器核”,打造新型显示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先进装备制造产业聚焦高端装备、关键基础零部件短板,全面推进“电动福建”建设,推广应用新能源汽车和电动船舶,打造电动船舶研发制造基地。石油化工产业针对多油少化、基础原材料供应能力不足、下游产品精深加工不够的现状,突出一体化、精细化发展,注重“减油增化”“少油多化”,发展高附加值的化工新材料和精细化学品。现代纺织服装产业突出品牌化、高附加值发展,做大做强上游纤维原料产业,补强中端织造染整关键环节,丰富下游高端产品供给,重点攻坚高端面料供给短板,促进纤维材料向多结构、多功能、超性能和绿色化发展,打造世界领先的纺织鞋服先进制造中心。二是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焕发新的生机活力。食品产业突出生态化、特色化发展,丰富产品供给、提升附加值,打造布局合理、特色鲜明的现代化食品产业体系。冶金产业突出绿色化发展,依托优势龙头企业延伸稀土、不锈钢、铜铝、锆镁等产业链条,推进千亿钨产业发展。建材产业突出新型化发展,推动企业联合重组,强化产品创新,开发绿色建材产品,推广应用机制砂,提高产业集中度。三是推动新兴产业融合发展。持续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新能源汽车、生物与新医药、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发展提速、规模扩大、占比提升。前瞻谋划布局人工智能、量子科技、元宇宙等前沿领域。加快发展工业设计、科技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大力培育个性化定制、共享制造、供应链管理、总集成总承包等两业融合新业态。
(三)着力加快科技创新强化基础支撑。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一是加快创新平台建设。深入开展创新平台招引,主动对接推动国(境)内外一流高校、科研机构、中央企业和世界500强企业或高层次人才团队来闽设立制造业高水平研发机构,促进创新资源要素汇聚。二是强化核心技术攻关。强化新技术、新材料、新装备、新产品项目引领,支持我省企业和高校院所围绕制造业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在电子信息、先进装备制造、新材料、生物与新医药等领域,组织实施技术创新重点攻关及产业化项目,推动我省制造业沿着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协同化方向演进升级,推进传统特色优势产业迈向中高端。三是加强产业人才培育。分类推进学科专业建设,鼓励高校增设重点产业学科专业,加强应用学科专业与行业产业、区域发展的对接联动;加强课程实践训练,强化“政、产、学、研、用”体系化设计,建设“浸润式”产学研融合实践平台,切实提升产业人才培养质量;支持高校探索建设多种模式现代产业学院,促进校企联合,构建特色鲜明的新工科建设体系。四是加大成果转化力度。紧贴新能源汽车、纺织鞋服、食品等我省重点产业转型升级领域和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关键技术领域发展要求,加大标准制修订工作推进力度,提升专利转化运用效率和质量,为我省制造业转型升级提供技术支撑。
(四)着力加强精准服务提升营商环境。坚持树立“随叫随到、有呼必应”“不轻易说不行,会说怎样行”理念,真心实意为企业解决实际困难,切实增强企业的获得感。发挥“456”挂钩联系精准服务企业工作机制作用,采取“固定+机动”方式,常态化选派工作组下基层、进企业,加强重点地区、重点企业指导帮扶。聚焦中小企业的短板弱项,指导各地建立和完善中小企业服务机构,提供找得着、用得起、很管用的服务。健全数字化检测督导机制,依托闽政通APP推出掌上企业服务专区,打造对内对外营商环境数字化闭环。
再次感谢您对加快我省重点产业发展、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相关工作的关心和支持。在今后的工作中,如有新的意见和建议,请随时与我们联系沟通。
领导署名:翁玉耀
联 系 人:黄 闽
联系电话:0591-87430185
福建省工业和信息化厅
2023年4月17日
(此件主动公开)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温馨提示:
PDF文件可直接使用非IE浏览器阅读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