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乐力恒锦纶科技有限公司技术副总陈立军
行业技术先锋 两破国际技术垄断
来源:本网 时间:2018-12-19 08:21

  编者按锦纶是重要的纺织面料,多年前,国内锦纶生产技术和设备基本上都依赖从国外进口,这一现状的打破正是源于陈立军的创新。陈立军是长乐力恒锦纶科技有限公司技术副总,十年来,在他的努力下,先后两次打破国外技术垄断,推动我国锦纶研发技术的突破性发展,部分技术甚至直接将我国锦纶6产能提升十倍,为我国锦纶6技术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工匠亮点:陈立军,高级工程师,现任长乐力恒锦纶科技有限公司担任技术副总,专注于重要纺织面料锦纶6的研发工作,先后多次打破国外技术垄断,曾获中国纺织工业协会科技进步一等奖,是业内公认的锦纶6高速纺项目创新领军人物,在推动国内锦纶行业发展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打破国际技术垄断 实现国产技术自给自足 

  长期以来,锦纶生产技术和设备都依赖从国外输入,这有着特殊的历史背景,不可否认的是,这种技术引进模式确实加速了国内纺织行业的发展进程,但是也因此给行业的后续发展带来了被动。 

  在长乐力恒工作后,陈立军切身体会到了这一现象给国内企业带来的制约,国内的机器、原料只有小容量生产线,无法进行大容量生产,行业的发展面临着技术方面的阻力。技术、设备被垄断,企业的产能难以实现突破,行业发展受到限制不说,还造成投资成本相当高昂,想要实现发展,就必须要打破这种牵制。把进口设备变为国产设备配套,大大降低大容量聚合的项目成本,这样才能使得整个行业快速发展起来。 

  2011年,陈立军开始负责“大容量聚酰胺6聚合及锦纶6全消光多孔细旦纤维制造关键技术及装备”项目。项目研发之初的艰难,外人难以想象。当时,陈立军带领技术研发队伍,实地考察用户需求,在车间反复做试验,加班到半夜成了“家常便饭”。功夫不负有心人,团队历时多年终于使日产200吨的锦纶6聚合技术问世,并逐渐构建出国内差别化锦纶6科研平台,相比之前,产能提升十倍,改变了以往国内高速纺用高性能锦纶6切片长期依赖进口的局面。  

  该项目研发出全国单丝最细锦纶长丝制造技术,单丝每克长度可达450公里;该项目是全中国最早将大容量锦纶6聚合技术投入生产的项目,长乐力恒成为全国首家生产全消光锦纶6切片的公司。项目还获得中国纺织工业协会科技进步一等奖,打破国外技术垄断,填补国内技术空白,成为纺织业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里程碑式的事件。 

  

  里程碑式创新 提升十倍行业产能 

  陈立军率领团队不断在技术方面获得突破的同时,他个人也成为了业内的标杆式人物,这一系列技术不但打破了国际技术的限制,还为陈立军所在的企业注入了强大的竞争力,让企业在业内保持着领先地位。 

  2010年,纺织单丝项目在没有运用高速纺技术之前,生产速度只有700-800m/h,想要降低成本,提高产能,就必须拥有自己的技术,陈立军说干就干。经过陈立军团队的改良,高速纺单丝的速度有了明显提升,生产速度达到了4500-5000m/h,单位时间内的生产速度提高了6倍左右!同时,纺织单丝的质量、性能也得到显著提升,即使在阳光暴晒下也不易撕开,产品能耗相比同行业降低10%,提高了锦纶产品的附加价值和使用范围。 

  陈立军率领技术团队研发的高速纺分纤母丝也填补了国内锦纶分纤母丝工艺方面的空白,该技术于2015年研发完成,目前已经在恒申投产,经过一段时间的产业化推进,母丝已经形成产业化规模,具有64个高速纺纺位,年产量超过1.5万吨。2016年,该企业的母丝销售额超过2亿元,为公司带来了2500万元的利润。 

  此外,陈立军带领公司技术团队研发出诸多功能性纤维,包括石墨烯锦纶、抗菌除臭纤维、热感纱、防蚊纱、冰凉纱、色纱等,这些功能纱线获得中国纺织联合的吊牌,并使得长乐力恒成为省内首家自主研发双母粒添加工艺的公司,为公司在行业内龙头地位奠定基础。 

  陈立军坦言,每一项技术的攻克过程其实都是一场漫长的战役,中间要经历重重的困难,这是一个极为考验人的耐心的过程。比如在高速纺分纤母丝技术的研发过程中,既要保证母丝分得开,又要保证生产顺利、抱合好,满足这些条件极为困难。为此在实验过程中,陈立军还发明了母丝分丝的检测方法,这一方法还成为了行业标准。 

  当问到他在技术研发方面的动力来自何处时,陈立军说,在一个行业坚守多年,就会产生感情,这种感情不仅仅是单纯的对于技术的热爱,还有为国争光的情怀,只有用不屈不挠的工匠精神来推动行业发展,才能不落后于国外技术,振兴民族产业。 

附件下载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