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溪竹藤铁工艺产业创业者陈清河
毕生精力投入竹藤铁工艺传承中
来源:本网 时间:2019-09-09 11:38

  编者按:一根根不起眼的竹藤,经过近几十年发展、创新、传承、壮大,已由草根工艺发展为造福百姓的民生支柱产业。而这产业飞速发展的背后,离不开安溪藤铁工艺产业鼻祖——陈清河,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竹编<安溪竹藤编>)代表性传承人。 

  工匠亮点:陈清河,安溪藤铁工艺之父。他带领安溪竹编产业实现3次转型升级,将传统的竹编发展为一个拥有上万名从业人员的家居工艺文化产业集群,成为安溪经济的一大支柱产业。 

  

  “竹编专业唯一的学生” 

  1956年,16岁的陈清河初中毕业,成绩优异的他考上高中,但由于家境清贫,为能尽早完成学业减轻家庭经济负担,他选择就读厦门工艺美术学院的前身——厦门鹭潮美术学校。在交通落后的50年代,陈清河花两天时间徒步抵达厦门。1958年,学校改制为厦门工艺美术学校,陈清河和两位同学被安排到竹编专业学习,冷门专业使得那两位同学转学其他门科,于是,陈清河成竹编专业独苗 

  

  热水瓶壳衍生百亿产业 

  上世纪六十年代,陈清河从厦门回到安溪老家。市场上热水瓶壳短缺现象让陈清河看到商机。他在尚卿公社农械厂招收5名学徒,建竹编车间,专门生产热水瓶竹壳,而这里也成安溪竹编产业起点。1972年,尚卿竹编工艺厂获批创建,在生产热水瓶竹壳基础上,陈清河研发出多种竹编工艺品,将安溪竹编从实用农家具提升至工艺美术品高度。第二年,福建省工艺品进出口公司将其定点为进出口生产厂家。 

  1984年,我县创办第一家中外合资企业——“福建省安星藤器企业有限公司,陈清河出任总经理。从那时起,陈清河组织设计创新,把竹编扩展到了藤编,开启安溪竹编产业第二个十年。1985年7月,他与爱人带上竹藤原料,在美国十几州礼品及家庭用品展销会上现场编织技艺表演,宣传竹藤编手工制造特点,轰动美国,为安星公司快速发展打下良好开端。 

  十年间,安星累计出口创汇6000多万美元,利润15000多万元人民币,解决近万人就业,帮助5000多贫困户脱贫。一个人带动一个产业。1989年,交出这份成绩单的陈清河被评为全国劳模。 

  1991年初,时任安星公司总经理、总设计师陈清河经过市场考察,把刚柔并济理念体现在工艺中,将钢铁与藤丝巧妙结合,创造出新艺种——藤铁工艺,葡萄系列篮子成为第一批藤铁工艺品。该产品在1991年春交会上一推出,便受到欧美客商抢购,开幕三天就把全年生产订单接满。  

  之后,持续推出藤铁系列化产品,铁艺与各种材料相结合的家居用品等,当时净利润达40%45%。陈清河骄傲地说,这就是创新设计的力量。92-93年,公司产值为2000多万美金,达到高峰。 

  如今,我县藤铁工艺产业内涵升级,发展成为家居工艺文化产业,形成国际国内市场两条腿走路,线上线下两个市场联动开发新局面。在藤铁工艺产业带动下,如今,我县拥有2个淘宝镇,11个淘宝村,12万相关从业人员,2017年产值130亿元,获评中国藤铁工艺之都  

  

  创建工作室,古稀劳模育新秀 

  20123月份,安溪县委、县政府提出竹藤铁工艺产业“二次创业,转型提升”,陈清河认识到本土化创新设计技术人才的培养,对竹藤铁工艺产业“二次创业,转型提升”的重要性。他提议把“劳模创新工作室”设立在安溪华侨职校。201211月,“陈清河劳模创新工作室”正式挂牌成立。 

  陈清河劳模创新工作室设竹藤编技艺传习、家居工艺文化产业创新研究、新材料新技术应用研究、家居工艺专业教学四个专业组,现有人员18名,其中全国劳模1名,市级劳模6名,国家、省、市工艺大师5名,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安溪竹藤编技艺传承人3名,安溪竹藤铁工艺行业骨干企业董事长、总经理6名,高级教师4名。 

 

  “我虽已古稀之年,愿将一生所学所创工艺传授给年青一代,把安溪竹藤编铁工艺产业做强做大,我愿把有限的时光融入在无限的追梦之中”,这就是安溪竹藤铁工艺产业创业者陈清河的“中国梦”。 

附件下载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