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四十年·行进中的福建工业
来源:本网 时间:2018-12-18 14:51

  1978年,改革开放风起云涌,爱拼会赢的福建人与时俱进锐意革新,在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过程中迈出了坚实有力的步伐。40年以来,通过不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灵活措施,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企业规模、实力日益扩大,福建工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辉煌成就1978年-2017年,福建各行各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福建经济增长486.5倍,增长率全国第一,经济总量全国排名从第23位上升到第10位,是位次上升最多的省份 

 

  工业发展大步向前

  1978年,全省工业基础比较薄弱,工业企业实现现价工业总产值仅为63.14亿元。1993年工业总产值突破1千亿元大关,达到1522.37亿元;2006年首次突破1万亿元大关,为11855.68亿元,2010年突破2万亿元,达到23805.32亿元。2017年工业总产值达到50061.66亿元,比1978年增加49998.52亿元。以2017年的工业生产水平,只需要不到半天的时间,就可以创造出1978年一年的产值。  

  

  2017年,作为全省国民经济主导产业的工业,完成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9.3%,工业对全省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38.5%,成为推动福建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工业的快速发展,提高了工业化的进程步伐,推动了全省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全省三次产业的结构由1978年的36.0∶42.5∶21.5调整为6.9∶47.5∶45.6。   

  工业产品产量品质大幅提升。培育了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产品技术、标准水平在同行业中具有领先优势的“中国名牌”产品。2017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统计的主要产品产量,均比1978年有大幅度的增长。其中,化学纤维674.38万吨,比1978年增加673.21万吨;成品钢材2725.74万吨,比1978年增加2711.92万吨;水泥8444.19万吨,比1978年增加8323.74万吨;平板玻璃4739.27万重量箱,比1978年增加4695.68万重量箱;生铁937.92万吨,比1978年增加911.35万吨;纱522.64万吨,比1978年增加520.80万吨;布908826.7万米,比1978年增加897656.70万米;汽车281198辆,比1978年增加280291辆;照相机1535793架,比1978年增加1535293架。这些重要产品生产规模的增长,满足了全省经济建设的发展需要。    

  

  工业经济运行效益稳步提高。2017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45658.46亿元;实现利税总额4715.68亿元,其中,实现利润总额3221.82亿元,比1978年增长476.3倍。企业经济效益达到较高水平。2017年末,全省规模工业综合效益指数达309.22。   

  非公有工业快速成长壮大。1978年,全省全部工业企业构成仅分为国有和集体两个部分,全省工业总产值的构成中,国有经济占74.2%,集体经济占25.8%。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全省工业股份制企业和“三资”企业逐步发展壮大起来。2000年,全省工业总产值的构成中,国有企业占9.9%;集体企业占5.3%;“三资”企业占41.9%。到2017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中非公经济完成工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达到87.1%。以股份制、三资和私营企业为主体的非公有工业成为推动全省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和保持社会稳定的重要力量。 

  一批大企业大集团应运而生。2017年底,全省大中型工业企业达到3247家,占全省企业数的18.7%。拥有的资产、实现的增加值、出口产品交货值、主营业务收入和利税总额分别为23430.38亿元、7205.74亿元、5471.35亿元、27009.72亿元和3206.62亿元,分别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的67.7%、62.2%、76.0%、59.2%和68.0%;2017年全省实现产值在10亿元以上的企业有675家。其中,100亿元以上企业32家,50亿元—100亿元企业47家。  

  

 

  产业结构趋于优化  

  工业产业结构调整,是推进工业发展的一条主线,改革开放以来,福建紧紧围绕这一主线,加大投入力度,陆续新建、改造了一大批重点项目,使工业门类逐步扩大,轻重工业合理、协调,富有福建特色的工业体系。  

  1980年以来,福建省制定了“轻型、外向、高新、跳跃”的发展战略,轻工业发展步伐不断加快,促进了以食品、纺织、皮革、服装、造纸、塑料加工、家用电器等骨干行业为主的具有福建优势轻工业的进一步发展。2017年,全省规模以上轻工业产值25111.3亿元,按可比口径,1978至2017年平均每年增长17.7%。轻工业内部结构也逐步优化、协调,适应市场需求,深度加工,高附加值的产品比重不断上升,而简单加工、附加值低的产品日益减少。  

  

  推动产业结构向适度高水平重化迈进,一直是福建产业强省之梦。从“六五”后期开始,福建确立了加快重工业特别是基础、原材料工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原材料工业及其它重工业通过技术进步生产能力大幅度增长,其中金属材料、化工原料和建筑材料得到长足发展。2013年底,福建省人民政府出台《关于全省石化等七类产业布局的指导意见》,沿海岸线自北向南,环三都澳高端不锈钢,江阴半岛化工新材料,湄洲湾、古雷半岛炼化一体化等产业集群,在改变产业结构“轻重比”的同时,让福建产业“旧貌换新颜”,打开新的增长空间。  

  近几年来,福建着力培育的电子、机械、石化三大主导产业发展迅速,有力地带动了工业经济发展。2017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三大主导产业完成总产值18500.47亿元,比1978年增长642倍。  

  

  主导产业之一的电子信息产业是推动福建产业转型升级的核心基础产业。2017年,全省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制造业实现产值6081亿元,比上年增长11.8%;完成销售产值5858亿元,增长15.3%。福建省电子信息集团、万利达、福大自动化、宏发电声等四家企业入围2017年中国电子信息制造业百强。其中,电子信息集团正围绕着“填屏补芯”战略加快布局新兴产业,着力建设一批重点项目:全省首条12英寸晶圆生产线将建成投产,国内首个具有自主技术及世界级先进制造工艺的存储器项目动工,国产数据库领域杀入“福建黑马”。电子元器件行业继续保持良好态势,在智能终端、物联网、智能制造、云计算等新兴技术发展拉动下,2017年,电子元件行业产值比上年增长23.9%,电子器件行业增长7.6%。计算机和网络通信产业由于市场的复苏,逐渐恢复景气,2017年,计算机制造业实现产值1050亿元,比上年增长9.8%;通信设备行业实现产值180亿元,增长33.2%。电池制造受益于国家鼓励新能源汽车消费政策、锂电池产品产量快速增长拉动,2017年实现产值641亿元,比上年增长26.5%;锂离子电池产量12亿只,增长23.7%。宁德新能源消费类电池产量继续保持世界第一,时代新能源公司动力锂电池超过比亚迪成为世界第一。  

  

  福建省机械装备制造业主要有汽车、船舶、工程机械、电工电器等制造业。福建汽车工业起步晚、基础差,但是经过几年的快速发展,产生了一批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汽车品牌。2003年,福建省生产出东南菱帅,使全省人民的轿车梦变成现实。2004年,与戴姆勒—克莱斯勒公司合资合作的项目正式签约,2006年正式动工,标志着福建汽车工业已经融入世界汽车产业分工协作体系的行业。2017年,全省机械装备工业经济运行总体平稳,全年规模以上机械装备工业实现产值8007亿元,比上年增长9.2%。经济效益持续提升,实现主营业务收入7563.20亿元,增长11.0%;利润总额585.8亿元,增长19.6%。汽车行业保持良好增长势头,2017年实现产值1404亿元,比上年增长14.3%;汽车产量28.1万辆,增长27.7%。乘用车中的SUV和MPV受东南汽车和福建奔驰新品热销拉动分别增长52.7%和103.7%。船舶行业骨干船厂推进产品结构转型升级,马尾造船公司建造的全球首创的227米深海采矿船已顺利动车,东南船厂建造的12000DWT成品油轮顺利下水,厦船重工首制2400TTV集装箱船成功交船。工程机械市场需求持续回暖,2017年实现产值188.1亿元,比上年增长15.9%;装载机产量增长42%,挖掘机增长56.8%。厦工、龙工、南方路机等企业均实现较快增长,产能发挥90%以上。电工电器稳步增长,2017年完成产值2114亿元,比上年增长8.3%,其中,输配电控制设备受国家加大基础设施建设配套需求拉动,产值增长12.8%,大通机电、ABB高压、太阳电缆等企业增势较好。  

 

  石化工业保持平稳增长,行业实现利润较快增长,2017年全年规上石化行业实现产值3672.5亿元,比上年增长7%;实现利润245.80亿元,增长21.7%。 

 

  工业发展区域布局趋于协调 

  新中国成立后,福建按照全省资源分布情况,工业沿海岸线和闽江流域两条脉络逐步向内地拓展,从区域上看,沿海主要以轻工、纺织、食品、电子、仪器仪表等轻工业和轻加工工业为主,内陆地区主要以冶金、森工、化工、机械、电力、煤炭等重工业为主,是全省的重化工业基地。改革开放以来,福建推行以外向型经济为导向的发展战略,按资源配置不断调整工业布局。以福州、厦门、漳州、泉州、莆田、宁德等沿海地区充分发挥交通便利,投资环境良好,港、澳、侨、台以及特区、侨资、台资及先进的技术设备和管理经验,规模以上工业经济率先发展,成为全省改革开放的排头失。2017年福州、厦门、漳州、泉州、莆田、宁德等沿海地区集中全省83.4%的工业总量。与此同时位于山区的三明、龙岩、南平等地发挥自身优势,发展步伐明显加快,区域间差距逐步缩小,山区沿海协调推进共同推动福建工业经济发展的新格局。  

 

  工业向园区集中,产业向园区集聚,园区兴工是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的有效模式。2017年有四成以上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集中在全省各类工业园区中,这些工业企业创造的产值约占全省工业总产值的57.0%,成为工业发展的重要聚集地和增长极。园区工业有效集中了人力、物力、财力,有力地促进了全省新型工业化进程。  

 

  民营企业发展壮大 

  福建是民营经济较发达省份在全省经济总量中“三分天下有其二”,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重要支撑。2017年,全省民营经济增加值21717亿元,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的67.2%;民营企业进出口5389亿元,占46.5%;民营企业缴纳税收2791亿元,占70.5%;民间投资15789亿元,占全社会投资的60.2%。全省民营企业完成“机器换工”1.7万台套,重点行业企业生产效率提高20%,运营成本降低15%。龙头企业带动作用突显目前20家民企入选2018年全国民营企业500强,上榜数量全国第6位;2018年全省百强企业中民营企业54家;入选国家、省单项冠军企业(产品)数分别占全省的88.9%和81.5%;入选全省工业制造业龙头企业284家,占92.2%;产值超百亿元工业企业29家。 

  三明钢铁厂,1958年建成,今年建厂60年,企业一路曲折前行,不断书写福建的工业史。1978年以前,三钢钢产量就在14万吨左右,一直上不去。但是之后的日子,伴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号角,三钢走上放权搞活、自主经营的改革之路。2007年,三钢成功兼并重组,民营企业实现扩容突围。2014年,实现了沿海战略布局的新突破。这个福建工业的老兵,2017年再次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实现利税108.39亿元,取得建厂以来最好的经营业绩,在今年的1到9月,全国钢铁行业对标企业中,三钢的工业增加值率更是排名第一。  

  

  改革开放40年,许多工业产品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过程。如新能源汽车、智能手机、液晶电视机、平板电脑、平板显示器、路由器、卫星导航定位接收机、城市轨道车辆、家用空气湿度调节装置等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工业产品相继投产并形成规模,成为全省的龙头产品。2017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三大主导产业完成总产值超过18500亿元,比1978年增长了642倍。通过自主创新,加快产品更新换代步伐,培育了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且产品技术、标准水平在同行业中具有领先优势的中国名牌产品,其中,总投资达317亿元的福耀玻璃,成为全球最大汽车玻璃供应商。宁德时代新能源公司的离子动力电池销量跃升至全球第一。总部位于福州长乐的民营企业恒申控股集团与福邦特控股公司股权交割恒申一跃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己内酰胺生产集团。  

  

  站在新起点,随着改革开放创新联动格局加速确立,福建工业继续迈向高质量发展新目标,继续谱写浓墨重彩的篇章   

  

    

附件下载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